【导语】:教育部认定55个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其中,北京有6所入选。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教体艺函〔2018〕5号),经高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专家遴选与公示,教育部认定55个基地为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其中,北京有6所入选。
想知道,都是哪6所基地?又都传承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跟着小布往下看!
北京大学
传承项目: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是今日传统中国戏剧最古老和最精致的风格之一。它是戏剧,歌剧,芭蕾舞,诗歌朗诵和音乐会的综合体,它还吸收了早期中国戏剧表演如哑剧,闹剧,杂技,民谣和混合泳等形式,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甚至更早。
它从昆山旋律演变而来,并从16世纪到18世纪“占领”了整个中国戏剧领域。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
昆曲教育得以进入北大,自美育始。此前,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虽藏有杂剧、传奇,但都被看作是淫词艳曲,有伤风化,遭监督刘廷琛一把火烧尽。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在北大践行美育的思想。
好景不长,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受社会动荡、连年战乱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昆班大量解散,但北大的昆曲传习却没有停止。
1933年12月,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教师刘半农的组织下,昆弋学会成立。到四十年代后期,昆弋班社已无力组班,偶尔的演出,也多是由曾在北大学曲的曲友帮忙串戏,才维持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让昆曲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北京大学里喜爱昆曲的教员再次聚到了一起:林焘、杜荣、朱德熙等先生与清华大学汪健君等曲家组织起北京昆曲研习社西郊小组,定期在一起拍曲。
1991年,北大京昆社在第一教学楼的215教室正式成立。
除了表演,北大的课程体系中本身也包含了昆曲鉴赏。
2009年,白先勇与艺术学院教授叶朗开启了“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并随后设立《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曾经在北大零散分布于讲座、演出、社团活动的昆曲学习随着课程的开设建立起系统性。
清华大学
传承项目:京昆
自清华大学教育部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启动以来,清华大学加大投入,聘任具有京剧专业表演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2人,全职负责课程教学、工作坊、演出实践和教学日常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清华大学一直致力于系统化、多层次、创新型的戏曲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打造集文化解读、表演欣赏、表演实践为一体的京昆课程体系。
2016年,为了纪念京剧队复建20周年,京剧队在蒙民伟音乐厅演出京剧《龙凤呈祥》,在北京高校京昆界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反响。
2017年,清华大学举办了折子戏专场,分别演出了经典折子戏《卖水》《捧印》《空城计》等,演出中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挚爱、钻研,深深打动了观众。
近年来,该基地先后举办了“清华大学2017新年京剧演唱会”“清华大学校庆106周年京剧演唱会”等,大学生京剧队、清华附小学生教师京剧队、校友京剧爱好者、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专业团体广泛参与,联袂演出,强化了基地的辐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
传承项目:中国话剧
戏剧是关乎芸芸众生的文化行为,是表达人生情怀的舞台艺术。北京师范大学有百余年的戏剧艺术传统。
中国话剧传承项目传承“学演戏,学做人”的戏剧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创戏剧,用戏剧开启艺术与美育的大门。
基地举办的话剧工作坊,推出了一系列话剧原创作品和经典重排作品。其中,尤以三部话剧原创作品为最佳——《新茶馆》《护国胡同》《兰若寺》。
三部作品珠联璧合,从不同的角度,起到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激活中国话剧经典的功效,并达成了与其他高校或与业界知名戏剧公司的精诚合作,探索出有效、成功的合作模式与路径。
基地的工作目前已经由北师大辐射到全国部分开设话剧课程的中小学校。基地以提供话剧类短期培训课程、举行话剧工作坊、进行话剧展演、举办校园戏剧节、举办剧本大赛、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致力于话剧文化的普及推广与中小学话剧师资的培训。
中央音乐学院
传承项目:中国民族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是该院音乐表演艺术学科方向的一个教学部门,建于1950年,原为民乐组。1953年筹建民乐系,1956年正式建制为民乐系。1958年还成立了民族乐队指导专业和民乐作曲教研室。
建系以来,民乐系教师和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种比赛中获奖已达三百多人次,其中包括连续九届在台北市民族器乐协奏大赛荣获第一名的骄人成绩,连续三届在天华杯全国二胡大赛上获一等奖,连续两届在海内外江南丝竹演奏比赛获一等奖和全国广东音乐比赛一等奖、第一届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多项金奖等重大赛事的奖项。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教学水准最高的学术基地。
中央音乐学院利用基地建设丰富的师资与课程资源,辐射带动当地3所左右的中小学校和1个社区,开展基于传承项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受益面。
每年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活动,充分展现传承项目的建设成果。加强高校校际间、高校与中小学、高校与社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经验与成果交流,创新交流方式,丰富交流内容,共享建设成果。
首都师范大学
传承项目: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具有深厚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虫鱼草木之名。”中国古典诗词记录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律动,凝结着汉语的语言声韵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余光中生前曾谈到,中国文人吟诵诗文,多出之以乡音,曼声讽咏,反复感叹,抑扬顿挫,随情转腔,其调在“读”与“唱”之间,进入中国古诗意境,这是最自然最深切的感性之途。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吟诵不仅仅是汉诗文的读法,它还是传统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汉诗文不单是文字艺术,更是声音的作品。声音是有意义的,不仅读法会影响含义,读音也会带来情绪感觉。
中国戏曲学院
传承项目:京剧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成立于2009年,集合了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的京剧表演专业和京剧器乐专业的优势力量,是中国戏曲学院最具传统特色的教学系部之一。
近年来,京剧表演和京剧器乐两大专业始终秉承继承与创新的办学方针,一方面,聘请80%以上的业内著名专家、教授来校任教,传授传统经典剧目表演与演奏技法;另一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完成大量新剧目创排工作,优秀剧目层出不穷,如《杜十娘》、《哪吒》、《悲惨世界》、《雁南飞》、《金子》、《祝福》、《杨门女将》、《红色娘子军》、《节妇吟》等,多次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京剧表演和京剧器乐同于2008年底获北京市教委颁发的北京市级特色专业称号,京剧表演则更进一步斩获国家级特色专业殊荣,在国内外具有深远影响。
到目前为止,京剧系在校本科生员共计258人,其中京剧表演195人,京剧器乐63人。在扎实本科教学的基础上,京剧系坚持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非学历教育并举,不断完善符合戏曲教育规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
来源:首都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