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民银行定于2022年8月7日发行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28枚,其中金质纪念币4枚,银质纪念币24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二十四节气金银纪念币价格值多少钱?
具体以各大银行的抽签预约公告价格为准。
纪念币规格和发行量
3克圆形金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金3克,直径18毫米,面额5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4×30000枚。
8克正方形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8克,规格23毫米×23毫米,面额3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24×60000枚。
铸造单位及销售渠道
该套金银纪念币分别由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和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中国金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销。销售渠道详见中国金币网(www.chngc.net/qd)。
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题材背景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用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完备起来的。相传周代早期,周公就在天地之中的中原地区采用石制日晷,通过测量太阳影子的长短和方位来确定夏至日和冬至日。一年中影子最短的日子是夏至,影子最长的日子是冬至。然后取冬至到夏至之中为春分,夏至到冬至之中为秋分。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夏小正》按十二月的时序详细记载了夏朝先民所观察体验到的天象、气象、物象,已经认识到“夏至”和“冬至”的存在了,反映出上古先民对时令气候的朴素认识。到战国后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已明确地提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先秦时期的《逸周书》和汉代初期的《周髀算经》里则已经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内容(与今天的顺序不同)。
此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和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早期的《淮南子·天文训》已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名称的二十四节气完整记载。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自1645年清朝《时宪历》开始,“二十四节气”改用定气法计算。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约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制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人们依据节气安排农业劳动,进行节令仪式和民俗活动,安排家庭和个人的衣食住行。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于2016年被联合国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时令等变化规律所独创的知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此次发行二十四节气(光阴的故事)金银纪念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时空智慧与生态观念。此次发行的纪念币,一大亮点就是“光阴的故事”这一主题名称。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丰富,主题涵盖气象、物候、农事、风俗、养生等多维度。“光阴的故事”主题将讲述一个我们如何与时光相处的故事,展现华夏源远流长的节气文化和精神气节。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北京本地宝】,关注后在聊天对话框回复【节气】可获二十四节气金银纪念币预约抽签购买指南/发行时间/发行图案/售价多少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