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蔡家洼在密云城东五公里。这里东南两面依山、西边临着潮河,依山傍水一片清新雅致的多层村民住宅园区,就是今天800多户人家、2600多口人的蔡家洼新村。有红酒庄园和北欧风情小镇,还有2000亩的玫瑰风情园,可谓极尽现代、时尚。然而,流淌于楼宇之间奇妙的五音大鼓,就像一块活着的化石,诠释着蔡家洼的古往今来。
百年鼓韵——蔡家洼
特色:蔡家洼卤水豆腐。
地址: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镇蔡家洼村
蔡家洼村地理位置示意图
公交:东直门汽车站乘980、970公交车,到密云县城鼓楼站换乘3 路环城车,或到密云长途汽车站换乘5路环城车。
自驾车:京承高速第17 出口,出穆家峪收费站,左转500 米到蔡家洼村。
蔡家洼村简介:
蔡家洼在密云城东五公里。这里东南两面依山、西边临着潮河,依山傍水一片清新雅致的多层村民住宅园区,就是今天800多户人家、2600多口人的蔡家洼新村。作为北京市首批旧村改造试点村和全国闻名的新农村建设典型,蔡家洼有5000亩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有400亩现代观光工业园区,有红酒庄园和北欧风情小镇,还有2000亩的玫瑰风情园,可谓极尽现代、时尚。然而,流淌于楼宇之间奇妙的五音大鼓,就像一块活着的化石,诠释着蔡家洼的古往今来。
“对付敌兵兵粉碎,快刀劈水水难开。忍性人多存富贵,烈性人惹祸招灾。受人恩常常思念,被人害莫挂心怀。劝君行善莫学乖,公啊——这老实人吃亏者常在。”——《五音大鼓•开场诗》在蔡家洼新村一栋居民楼里,五音大鼓的5位老艺人围坐在一起,拉的拉、敲的敲、弹的弹、唱的唱,怡然自得。其中,今年80岁的齐殿章老先生演奏得尤为入神。他手执琴竹、专司打琴,一板一眼之间彷佛正式登台演出。
五音大鼓是清代道光年间产生于河北廊坊一带、后来在京津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曲种,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曾有诗云:“五音齐奏带笺簧,大鼓说书最擅场,野调无腔偏入妙,皆因子弟异寻常。”至于清末,五音大鼓产生两个分支:一支走进北京成为供市民欣赏的舞台艺术,20 世纪30 年代中期发展成为“单琴大鼓”,解放初期定名为“北京琴书”;另一支则继续在京、津、冀农村广为流传,也就是如今仅存在于北京密云蔡家洼的五音大鼓。
早先,听大鼓书是乡村生活的大事。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各村早早搭好了书棚(当时叫灯棚),艺人每天早上8点开唱,晚上11点收弦。唱三天四晚叫一棚,一棚通常说一部书,说不完的话,移到下一个村下一个棚接着说。书目由各村指定,叫做写书牌。艺人的报酬以棚计,一棚通常三石小米。老艺人们回忆说,在老辈人前去唱书的方圆60多里的乡村,通常要搭20多处“灯棚”,别人只唱单弦一种,五亩地村却能说唱五音大鼓,在当地很有名气。乡亲们喜爱的原因除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外,丰富的说唱内容也是重要原因。他们当年带去的“折子”上,列有《呼家将》、《五女兴唐传》、《清朝响马传》等大小书名四五十种。蔡家洼五音大鼓的传授没有曲谱、没有文字,全靠父传子、兄传弟,一代一代地靠耳濡目染、口传心授。现今五位老艺人都是从他们父辈、祖父辈那里获得技艺,多年来自发组合在乡村演唱。
如今,蔡家洼那五位老艺人表演的五音大鼓,已经成了世上仅存的演唱组合和完整、伴奏乐器齐全的“正宗”表演。他们年事已高,其中最年长的齐殿章已经80岁,最小的李茂生也年过花甲,所以被称作民间曲艺活化石和北方“纳西古乐”的蔡家洼五音大鼓也曾面临失传的危险。2005年,蔡家洼五音大鼓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把老祖宗的东西保留下来、流传下去,蔡家洼村近年专门腾出了一处房子作为五音大鼓的“排练厅”,供老艺人们平常排练。村里还拿出“非遗资金”, 5位老艺人每人每月有900元补助,鼓励老艺人把五音大鼓技艺传承给年轻人。目前,已有几位村民正式拜在了老艺人的门下。
作为一种曲艺形式,五音大鼓由父辈从者如云、万人空巷的演出到今天老艺人们执着的坚守,它生存的环境改变了,但不变的是这种艺术对历史的承载。早年间的乡村,每至农闲时节,鼓书便是乡民难得的精神大餐。往往是在说书艺人日复一日地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及古圣先贤、忠臣孝子的铺排渲染中,乡民们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五音大鼓的教化作用,在今天尤为难得。
种地的蔡家洼人还种地,但是在5000亩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内,一时樱桃红了、一时玫瑰开了,一栋又一栋智能化温室里,南方北方各色果蔬让人目不暇接。做豆腐的蔡家洼人还做豆腐,然而在现代工业观光园里,人们不仅可以隔着玻璃参观整个豆腐生产线,还可以在豆腐DIY大厅里进行体验,亲手完成豆腐制作的全部过程,豆浆、豆腐脑、鲜豆腐可即时品尝。还有蔡家洼休闲旅游商务区的红酒酿造体验园,游人到了这里,参观酿造过程、品味空运来的红酒、徜徉北欧小镇,这一切的休闲与享受看似与作为传统村落的蔡家洼欲见遥远,然而深植在心中的历史与传承,却是蔡家洼看不到的根系,为日渐壮大的枝繁叶茂一刻不停的输送着营养。